編按:你到那裡買書?是家裡附近的書局、連鎖書店,還是博客來?如果找一本書還一家一家書店去找的話,肯定被周圍的朋友笑破肚皮,「在博客來找就有了,又便宜,又可以到7-11取貨」,在價格、通路兩大條件下,網路書局躍為購書主流。

  這樣的結果,讓你我住家附近的書店一家又一家的消失不見,不止買書,想買個文具都很不容易,這是網路書店點燃連天烽火後的結果,博客來加上7-11就等於全台灣最大的書城,往後我們只能到這個書城買書了嗎?書店真的生存不下去了嗎?

  或許,這是你也不想看到的局面!

  今年6月間,位於和平東路上的今日書局門口掛上紅布條:「7月歇業」,讓附近居民,及經常在大安公園吸收芬多精後習慣去今日享受書香的人相當驚訝,「這家書局開30多年了耶,以後去那裡看書啊?」無獨有偶,同樣在大安公園附近的金石堂大安店,也在日前悄悄打包停業,如果再加上有20多年歷史的何嘉仁信義店熄燈,連續3家老牌書店停業,讓不少愛逛書店的人不禁驚覺:「書店怎麼一家一家不見了?」

  不景氣/買書的人變少

  金石堂、誠品、新學友三大連鎖書店,兩年來關掉29家。

  成立於1970年的今日書局,是一家兼賣文具的書店,和平東路店是最早開的一家店,後來陸續在八德路開了一店、二店,木柵、汐止也都有點,五個分店並立多年,直到今年7月才將和平東路店收起來。據老闆向出版社透露,因為景氣不好,買書的人變少,還有自己的下一代不願意接手,不想做得那麼累,所以乾脆收掉。

  而以英語教學聞名的何嘉仁,也開始縮減書店規模,三采出版總經理張輝明觀察,補習班是先向家長收費,老師上完課再給學費,又沒存貨,相較之下,書店就辛苦多了。

  曾經改寫台灣書店經營模式的誠品,以「二房東」的經營哲學竄起,其寬敞舒適的逛書空間,是所有愛書人的夢想,然而,在「坪效」的壓力下,今年開始,誠品也陸續將績效不好的點收起來,信義旗鑑店的書店面積也逐漸縮減,將空間出租出去。

  根據連鎖店協會統計顯示,截至2006年底,全台灣主要連鎖書店有 222家,到今年8月初為止,各書店網路公布店數資料已剩下195家,全台灣主要連鎖書店(連鎖的定義是起碼有3家店)已減少27家,其中金石堂、誠品、新學友三家就收掉29家,這和過去每年增減不超過 10家的情況相比,算是情況較為嚴重的一年,尤其收掉的幾乎是已經經營 2、30年的老書店,這還未包括關門的單一書店。

  「書店的寒冬很久前就開始啦!」造成書店經營不下去最主要的原因和景氣有關,景氣不好、荷包不飽,大家自然縮減開支,和「吃飽」關係較遠的買書預算自然首當其衝。

  但對書店市場而言,網路書店的竄起才是產業的致命傷。有一句話相當流行:「看書到誠品,買書到博客來」,連開業30多年的低價書店──水準老闆曾大福也開玩笑的說:「仰望誠品,擁抱水準」,而也確實很多人都是先在書店看書後,回家在網路訂書,或是到賣價較低書局購買。

  致命傷/網路書店興起

  線上訂書折扣低,加上7-11取書,把實體書店打得落花流水。

  網路訂書漸成風氣,原因和「79折」、「7-11取書」有關。價格便宜並結合7-11全台4803家通路優勢,自然就把折扣只有9折、85折、甚至不打折的書店打得落花流水。今年博客來還推出24小時取書服務,即便曾經發生過客戶資料保密問題,但網路購書的方便還是把博客來去年的書籍業績推向新高,成長4成,今年上半年業績博客來經理喻小敏說,「受24小時取貨效應影響,表現不錯。」

  針對不少書店關門一事,喻小敏指出,「不樂見書店不見,因為網路提供的資訊再豐富,也比不上在書店實際看到、摸到書的感覺。」

  求生存/加入網路行銷

  知名書店已成地標,且有書店的賣場,帶給消費者不一樣感覺。

  在網路大軍強攻下,實體書店最後會不會消失不見?答案是:「不會」,像誠品敦南店已成為「地標」,是外國遊客必到的觀光景點之一,而且,「有書店的賣場,帶給消費者的感覺就是不一樣,擺在書附近的商品也跟著有價值。」「這是書店一定還會存在的理由。」張輝明指出,像三采原本也打算開書店,但向來不「感情用事」的張輝明最後還是決定把一樓店面出租出去。

  在價格戰、網路戰下的大型書店,如金石堂、誠品也開始經營網路書店,剛剛收掉一個點的今日書局,也找外部力量建立網路系統,何嘉仁也在網路上賣書,但即便金石堂擁有82個據點,還是難以和博客來擁有7-11通路相抗衡,在「通路為王」的優勢下,這場戰局似乎已勝負分曉。

  闢蹊徑/特色書店崛起

  書店不止賣書,也將藝文、電影、餐飲帶入,都獲得不少口碑。

  不過,即便環境如此艱困,仍然有不少書店在特殊的經營方式下,頗獲好評,其中在師大路10多年的水準書局,以「全國最低價」為號召,在光華商場、師大路經營書店30多年,老客人、新客人天天占滿書局。

  另外,幾家擁有特色的「獨立書店」也異軍突起,在台灣各社區頗有口碑,再如永和的「小小書店http://blog.yam.com/smallidea」、淡水的「有河book http://blog.roodo.com/book686/」、東海書苑、新竹的草葉集概念書店等,都在老闆對書店的另外一套想法,將書店的定義不止放在賣書,而會經營人和人間的關係,把藝文、電影、餐飲帶入書店,使得書店成為上班族心靈的休憩中心,甚至和讀者透過面對面、部落格互動,不止限於買賣書而已。

  這類書店規模小,卻在台灣各地凝聚一群人,只是,他們也讓書店的折扣戰打得喘不過氣來,小小負責人張虹風以讀者給的一句話當做經營書店的座右銘:「台灣不在乎多一家書店,而是一家什麼書店」。



小小書局 賣書也賣人情味

  民國61年出生的張虹風2006年剛從國際書展基金會離開,在一個偶然機緣下,在永和住家附近開了「小小」的書店,當時書市正走下坡,不過,在職場多年的她,還是決定實現自己開書店的夢想,即便路途艱辛。

  為了了解現代人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書店,她透過部落格詢問認識、不認識的朋友,發現大家需要的是一家「人與人間有互動的書店」,於是她在永和竹林路上租了一個店面,開起自己與大家心目中「想要有」的那家書店。小小書店http://blog.yam.com/smallidea有明亮的逛書空間,有逛累了還可以喝飲料的友善空間,而且,經常有新書發表會,告訴讀者現在有什麼好書可讀,幫讀者導讀,不止如此,小小也經常辦藝文講座、寫作營,兒童繪畫班,一堂活動收費150元,其中的100元是書的抵用券。

  張虹風說,小小辦活動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買書、看書,活動為輔、書為主,而且主打上班族,因為她認為上班族的生活不是工作就是家庭,自我感消失,社會的創造力也會因此而消失,她希望藉由看書,拉近人際間的距離,讓大家有足夠的意識看世界,足夠的能力去判斷。

  大學唸政大俄文系、赴莫斯科大學語言系修文學碩士的張虹風說,俄國人閱讀占很大的分量,這和台灣有很大不同;小小成立2年,寫作課加上讀書會,累積了 4、5百人,經常出現「可辨識」的人有30 0人,每個禮拜舉辦不同的活動,獲得讀者很大的迴響,也擁有很高知名度,但是張虹風說,目前還是虧損,只是她不和盈虧賽跑,而是在很強的回饋信念下,做得很開心。

【賴寧寧】工商時報 A10/熱點話題 2008/08/08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