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日父母便需留意孩子的姿態,訓練其在一定時間內保持良好坐姿或站姿,以養成姿勢端正的習慣。

2.希望孩子藉由閱讀獲得更多知識的期望是人之常情,但千萬不要過於成果導向,逼問著他閱讀後有沒有心得,或學到了什麼等,如此會抹煞了其閱讀興趣。

3.利用孩子最愛看的電視節目,在報紙的電視節目表上找出該節目時間,藉機教孩子認識時間,還可培養其數學能力

4.對孩子說話時儘量用大人正常的語氣說話,給孩子正確的語言刺激,如此可培養孩子語言理解能力。

5.和孩子到別人家做客時,可讓孩子簡單自我介紹,不必說得太多,即使只是姓名、年齡也可以,如此能提昇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

6.平日父母應多留意報章雜誌、網路書店的相關書訊或書評,以擴展視野,並參考好書的選擇標準。

7.游泳是全身性的運動,從小讓孩子學習游泳,可讓其肢體運動智能提昇,並增強身體的抵抗力。

8.睡前和孩子邊聽輕柔的音樂邊說故事,能營造一個溫馨的氣氛。音樂對孩子興奮的情緒,也能發揮舒緩作用,有利孩子入睡。

9.和有口吃問題的孩子對話時,速度應放慢、句子改短、咬字清晰。此外,也多聽他閱讀、朗誦或是唱歌,自然而然地引導其放鬆講話。

10.為一歲的寶寶挑選書籍時,應考慮材質堅韌耐磨,如可咬可玩,經得起撕、拉、丟等,以滿足寶寶的感官探索。

11.訓練孩子喜歡閱讀,是當孩子耐心地看完一本書,或是有好的表現時,帶他到書店挑幾本自己喜歡的書,讓閱讀與美好經驗連結,閱讀習慣與興趣便能長久。

12.和孩子玩遊戲時,若發現孩子有不耐煩或心不在焉的情況,那就不要繼續進行,改換個別的遊戲,千萬別強迫。

13.和孩子玩記憶遊戲,當孩子回答不出來時,爸爸、媽媽先不急著幫他回答;而是等孩子真的無法回答後,再公佈答案。

14.為孩子讀故事書,若故事情節中出現一些需要解決的困難或問題時,爸爸、媽媽可以機會教育,反問孩子該怎麼辦,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15.父母對事情的看法容易影響子女的學習態度和成果,試著對事情抱持開放的心胸和客觀的態度,孩子才能在學習各種事物時展現最自然的效果。

16.年幼的女生在玩家家酒時常會要求演媽媽的角色,父母可在此時傾聽孩子的對話,藉以瞭解母親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和孩子對父母親的期望。

17.孩子對父母的行為具有極敏銳的觀察力,如父母在教導孩子時過於情緒化,孩子容易有樣學樣,影響日後的情緒發展。

18.除了營養均衡,孩子的骨骼成長也需要藉由適度的運動才能正常成長,父母在安全範圍內,應避免過度保護孩子,讓孩子接受運動的刺激。

19.幫孩子記錄他們的成長過程,不論是靜態或動態,日常生活或出遊情形,事後和孩子一起觀賞,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與眾不同並且受到重視的。

20.選一部好的電影,在觀賞之前先讓孩子瞭解大綱和歷史背景,觀賞完後再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和孩子進行主題式的討論,訓練其思考能力。

21.善用生活週遭發生的事情和孩子分享彼此的想法,瞭解孩子體驗生活後的看法,有助於爸爸、媽媽因材施教,找出最適合孩子的管理方法。

22.選擇幼兒食品時要注意是否含過量的糖份和色素,若攝取過多易造成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心。

23.孩子都喜歡閱讀圖片多、文字少的書籍,父母可替孩子選擇具正面教育意義的漫畫或動畫卡通觀賞以代替單調冗長的書籍。

24.家長常會陷入替孩子決定事情可否進行的迷思,而喪失了讓孩子多做嚐試的機會。其實只要放手讓孩子學習,孩子就能展現良好學習的成果給父母看。

25.盡可能不在孩子面前與人討論孩子的負面行為.

26.管教不等於處罰..管教的目的是[我應該怎麼做.才能讓他學習?才能讓他選擇不在這樣做?]要孩子知道.她們有能力選擇自己的行為.教導孩子做決定..

27.管教不等於控制.教孩子控制自己.就必須教導他們自制.如果你總是強行控制他.他也就不會發展出自治的能力.

28.千萬不能對孩子的偏差行為妥協.如果他只是想引起注意.就教他如何才能獲得注意.但又不必出現偏差行為..[例如.購物的要求可先約法三章.無厘頭的吵鬧.可以先請他安靜一下.在談]

29.讚美子女時.用詞要精準.要讚美的是行為.而不當的讚美將使小孩變的自負或產生錯誤的信心.如果孩子根本就不認真做事.就不要告訴孩子他.工作很認真

30.成功的父母.會為子女修正自己的負面行為.言行一致.當無意出現負面行為被孩子撞見.會勇於認錯.而非推卸責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