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不少中小學生的家長都會為督促孩子用功讀書而感到煩惱,總是認為他們學習不積極、欠主動。有時,更懷疑孩子是否天生不愛學習。事實上,孩子的學習動力是與生俱來的。相信家長們仍會記起孩子在兩、三歲時總愛每事問及對外界事物充滿好奇的情境,但為何孩子年紀愈大,愈會缺少內在的學習動力?學校文化、評核制度,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等都是重要因素,而家長的態度行為模式及管教方法更不容忽視。以下將透過幾個事例,分析家長們如何在不經不覺間令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不斷流失。

「當孩子向你提問時,會否即時把所知的告訴他?同樣,向孩子提問時,他又會否急不及待地說出答案呢?」如何我們這樣做,就會令他們無法體驗,自己尋找答案的樂趣,因而扼殺了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同時更會讓他們養成依賴及易放棄的習慣令他們失去自學能力。

「當孩子要求你幫忙做常識科的習作,如搜集或整理資料等,你會幫忙嗎?」相信不少家長都會幫忙,甚至會視為「家長習作」般盡心盡力地完成。然而,子因此而失去了一次難得機會,透過習作學習溝通及資料處理等技能及發揮多元智能。

「孩子告訴你小息時,他被同學搶去了心愛的零食時,你會怎樣做?」大部份家長會教孩子告訴老師,亦有些家長會親自到學校教訓那個搶零食的同學一頓。但是以上做法會否令孩子變得更依賴。孩子可能會相信只有依靠別人,甚至是權威才能解決問題。其實,我們從另一角度看,就會發現今次孩子被搶去零食的遭遇,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它可以培養孩子的解決問題,保護自己及與人相處等能力。家長不妨按孩子的心智成熟程度,與他們共同討論應如何面對被搶零食的處境。我們要耐心地聆聽他們的感受及想法,並鼓勵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解決方案。假若,他們提了些不恰當的做法如報復或攻擊性行動,家長需多花心思以提問的方式,啟發他們思考:盡量引導孩子思考及想像各種方案帶來的後果,並鼓勵他們反思能否承擔後果問題。最後,要讓孩子實踐他們認為最好的方案及進行事後檢討。

「曾否當孩子專心做某項活動時(如砌模型、畫畫等),催促他做功課?」這似乎是很自然的事,但卻帶來不少負面影響。首先,孩子會因此而失去一次專心投入地工作的機會,從而令致他們無論在學習、遊戲或工作上都缺乏投入感與專注力。同時,由於他們認為因功課而令他們無法繼續該項活動,他們會對功課產生一種厭惡感。另一方面,他們也會因此而產生一些負面情緒如煩躁、鬧情緒或抑壓不滿等。他們更會誤解父母,認為他們不疼愛或不了解自己。

若要避免發生這種兩難處境,家長可以經常鍛練孩子的自律能力。透過不同的形式,讓孩子充份明白他們的權責及反思能否承擔種種後果。在進行該項活動前,鼓勵他們先完成功課、自行訂定完成該項活動的時間及因未能達致訂定目標,而承擔的後果等。另一方面,我們更應重視「從遊戲中學習」及孩子的成就感的意義。不要忘記讓孩子體驗我們的關懷與欣賞。從以上的事例,會否反映我們因為過份疼愛與保護子女,因而令他們失去了不少學習機會。更令他們患上「學習依賴症」,使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與潛能得不到充份的發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