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父母在照顧初生寶寶的時候,都經歷過一段捱更抵夜的日子,每天「餵奶、掃風、換尿片」的工序周而復始地重複多遍,令人身心疲累。

尤其是最初3至4個星期,吃母乳的寶寶也特別需要頻密地吃奶,或許每天需要吃奶8至12次,常常好像吃完不久,又很快再需要吃似的!為什麼會有此現象呢?是否媽媽的奶量不足夠?是否媽媽的奶太稀?還是因為媽媽的營養不夠呢?

哺乳類餵哺模式各不同
我嘗試從以下幾方面去解釋這現象﹕

一、哺乳類動物的行為特性
哺乳類動物的餵哺模式,與(1)出生時身體成熟的程度,以及(2)奶內的蛋白質 及脂肪含量有密切關係。出生時身體愈成熟、奶內的蛋白質及脂肪含量愈高,即表示寶寶愈能獨立生活,而且餵哺次數也愈少。白兔和鹿出生時身體已很成熟,牠們可以獨自生活,而且奶含有很高分量的蛋白質和脂肪,因此牠們只需要每隔12小時吃奶一次。
牛和長頸鹿出生時也很成熟,但奶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白兔和鹿低,所以牠們要跟在媽媽身邊,每天吃奶多次。狗和貓出生時身體不太成熟,需要頻密地每隔兩小時吃奶一次。而「攜帶型」動物的奶,其蛋白質及脂肪含量是最低的,例如猿猴和袋鼠,牠們的腦部及身體機能在出生時十分幼嫩,需要媽媽貼身照料,除了保持牠們的體溫外,還要不分晝夜非常頻密地吃奶。
人奶蛋白質脂肪含量最低
人類的餵哺行為究竟屬於哪類型呢?
人類的奶的蛋白質及脂肪含量,在眾多哺乳類動物中屬最低,所以人類寶寶需要頻密地吃奶是可以理解的。有很多哺乳類動物的腦部在出生時已經很成熟(大約是成年動物的八成),但人類寶寶的腦部在出生時的成熟程度只有成人的一半,這意味着人類寶寶極需要攝取母乳內獨特天然成分,去完成腦部發展。早產嬰兒當然更加需要母乳。

二、初生寶寶胃部容量小
出生第一天的寶寶的胃部只如一粒波子般小(容量5至7毫升),第三天也只如乒乓波般大(22至27毫升),即不足1安士呢!

胃容量漸增 應少食多餐
往後其胃部容量漸漸增加,到出生第十天時,胃部有如一隻雞蛋般大(60至80毫升)。因此,「少食多餐」絕對可以理解。

三、初生寶寶日夜顛倒
因為人類寶寶在出生時的腦部發展未成熟,所以未懂得分辨日與夜,於是吃奶的需要也無分日夜了。曾有學者觀察純吃母乳的寶寶在出生頭60小時的吃奶模式,吃奶最頻密的時段是晚上9時至凌晨3時;吃奶最少的時段是凌晨3時至早上9時。

反思對寶寶要求
隨着孩子年紀增長,每段睡眠時間會漸漸增加,吃奶次數亦會隨之減少。一般孩子會於出生後6星期至3個月期間開始分辨到日與夜。

當我們明白了「密密食」是人類寳寶的天性之後,我們會否反思以下的行為是否恰當呢?
(1) 給幾天大的寶寶餵哺2至3安士奶;
(2) 期望初生寶寶3至4小時吃奶一次;
(3) 期望初生寶寶戒吃夜奶。

文﹕馮慧嫺醫生
(衞生署家庭健康服務母乳餵哺工作小組成員,以母乳餵哺3名現年1歲半至7歲的兒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