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sie身邊不少家長都有「脇前故事」習慣,即在子女每晚睡覺前跟他們講故事,希望藉此培養他們對閱讀的興趣,但不少家長朋友都反映,要把故事講得好並不容易。Elsie最近出席了教育學院主辦、由著名兒童文學作家阿濃主講的講座,從阿濃講故事的技巧中「偷師」;阿濃鼓勵老師及家長均要學習講故事,因為講故事既是個溫馨的「家庭活動」,亦可取代對學生的「訓話」。

  阿濃(原名朱溥生)筆下有多篇著名的兒童文學作品,並輯錄於《點心集》、《阿濃說故事100》、《不一樣的故事》等多本文集中。阿濃的作品深受年輕讀者歡迎,曾獲多個兒童文學獎項,其中《阿濃說故事100》一書曾獲「兒童文學雙年獎」,他亦五度獲選為「中
學生最喜愛作家」。

  在講座上,阿濃演繹了多個耳熟能詳、取材自中國著名典籍的故事,包括《莊子》的「莊周夢蝶」、「渾沌之死」、《韓非子》的「鷸蚌相爭」等故事,這些小故事均隱含中國人的智慧,例如「渾沌之死」便讓我們看到人類面對大自然時的渺小;阿濃鼓勵大家閱讀時,除選擇現代的小說散文外,也可閱讀《史記》、《世說新語》等精采的文學作品。

  Elsie跟很多家長一樣,很想知道有甚麼方法能把故事講得好一點;阿濃認為要講好故事,首要的條件是「滿肚故」,「家長要在肚裏面收藏不同的故事,甚麼時候也可以講出一個故事;我教書的時候隨時也可以講故事給學生聽,即使是一個簡單的文字,背後也有它的故事。」阿濃認為,古今中外有很多家喻戶曉的故事,又有多部輯錄這些故事的典籍,例如《伊索寓言》、《格林童話》、《寓林折枝》等,家長多閱讀這些典籍「儲備」故事,總有「存貨」可跟子女分享。

  阿濃教路,故事要講得好,便要懂得「賣關子」,切忌一文到底,適當時可邀請孩子加入,扮演某些角色,「講故事別太快說結局,可以『賣關子』,令故事變得懸疑一點,吸引他們聆聽下去;亦可以把故事先講一半,讓他們自己把故事續下去,或邀請他們扮演一些角色,訓練孩子思考。」

  Elsie聽阿濃講,他最愛跟子女講《拔蘿蔔的故事》,因為這個簡簡單單的小故事,已足以讓子女參與其中。《拔蘿蔔的故事》講述在一條村中,有人種了一個蘿蔔,這個蘿蔔愈長愈大,那人花盡力氣也無法將它拔出,於是請來很多小動物幫忙。阿濃跟子女講這故事時,會嘗試加入不同的角色,如小白兔、小貓、小狗等,讓子女扮演它們,讓子女參與在講故事的過程之中。

  阿濃又建議,家長可以為子女建立一個良好的閱讀環境,甚至訂下「家庭閱讀時間」,全家上下齊齊閱讀圖書,培養讀書風氣,「家長在子女出世之後,可以跟他們講一些簡單的故事,自小讓他們當故事書是一種玩具;家長可以在家中擺放一個書櫃,培養子女在感到寂寞時去找圖書看的習慣,令他們從小將圖書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另外,每個家庭亦可訂立一個閱讀時間,父母跟子女齊齊看書,養成一起閱讀的習慣。」

  此外,阿濃亦認為,故事若講得好,絕對可以用來取代早會的「訓話」環節,「老師也應該懂得怎樣說故事,校長可以在早會時跟學生說故事代替訓話,至少學生肯去聆聽,而訓話的內容也可從故事中帶出來。」

  阿濃在講座的最後,分享了他其中一篇作品《樹下老人》,講述一個每天也愛在樹下講故事給年輕人聽的老人,隨覑年紀老邁,記憶力漸漸衰退、講故事的能力大不如前,願意聽他講故事的人愈來愈少;一天,有位年輕人召集了一大班朋友到樹下,聆聽老人說故事,當他忘記了某些情節,年輕人便替他說下去。這個故事寄託了阿濃對年輕一代的期望--希望有朝一日,即使他老了,再沒能力講故事,亦會有人願意將他的故事跟下一代分享,令好的故事代代相傳。阿濃又打趣說,祖父母跟孫兒孫女的關係總是較好,因為老一輩的人懂得怎樣講故事給年輕人聽,所以Elsie鼓勵大家,為了自己未來的孫兒孫女,大家現在要多讀幾本書籍,儲備多些「存貨」,將來定能大派用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