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姨的家半年前添置了一個烤爐,自此,我們每次回太太的娘家吃飯,孩子就變得愈來愈饞嘴,一時嚷著要吃烤雞翼,一時則為了那烤得香脆的煙肉而兩眼放光。
後來,小姨再購置了一部小巧的麵包機。別看這部機器平平無奇,功能卻十分齊備,既可以一氣呵成,把原材料弄成麵包,亦可以只把麵粉牛奶等材料發酵,再搓成可進一步加工的麵團,十分方便。
看著孩子等待麵包烤焗時的興奮,讓我想起他們年紀再小一點時的光景。
逛商場 滋生購物慾望
好幾年前,當兒子剛剛出世、女兒學懂踏著蹣跚的腳步,我們經常在屋苑附近的商場流連。因為相比起街上的廢氣,商場實在乾淨整潔,孩子要上洗手間也較方便。而讓孩子在超級市場摸摸各式各樣的生果,讓他們嗅嗅各種果香,也是開拓他們視覺、嗅覺、觸覺感官能力的一種學習法。
可是,當孩子漸漸學懂說話,我們才驚覺,有些東西在我們不察覺的時候,已悄悄地溜進孩子的心—「買啊!買啊!」在商店的櫥窗前,孩子這句說話,敲響了警號。
商場是一個慾望的大熔爐,那裡有你生活的必需品,但我們在那裡更常花費的,卻是那些用以滿足消費意慾的商品。有時候,為求促銷,必需品也以更「優惠」的方式販賣,慾望澎湃的消費者則為了那一元半角的差價,買下大量貨品,最終卻因過期變壞而丟掉。
即使我們消費得精明,但商場文化仍是無孔不入—孩子每每只看見成品,只看見貨品在貨架舞台上演出的一刻,只看見你輕輕鬆鬆就從錢包掏出鈔票,卻看不見你是以怎樣的辛勞汗水去換取薪金,看不見食品用品背後是經過怎樣的腦力勞力,甚或背後孕育出這一切的自然世界。我們所忘記的,正是《朱子治家格言》的這一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每道工序 都要耐心等待
據說要培育孩子的EQ(情感智商),其中一個做法是讓他們的慾望延遲滿足,例如茶點雖已預備好,孩子也看見了,但別讓孩子立刻取吃,要讓他們先等一等。但我想,這方法雖能做到延遲滿足的目的,不過卻欠缺了一句「為甚麼」—食物已擺在眼前,為甚麼不能吃?為我好?為了我的EQ?甚麼EQ?我才不管……
而烤焗麵包的過程,由發酵到搓麵團,再從米白色烤至金黃色,每一個步驟都是等待,每一個工序都有看得見的用意。從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學習等待,比起花費多多的情緒訓練班,你想哪一種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會更好?
成長最需要的是?
要明白幼兒每個階段的生理及心理發展特性 , 從每個幼兒的成長特性角度出發, 才能訂出合適的活動的目標, 透過擁有良好心理素質的教師帶領, 因為年紀越小的幼兒, 他 們對於身邊人非身體語言的反應特別敏銳 , 只要輕微的反應也會對他們有所影響, 錯誤的引導方法如要孩子完成一些並非他能力以內的事情, 又反者是過份簡單的活動, 亦可能導學習失去動機嚴重者更會令孩子對學習產生退縮。在恐怕的是, 很多人也認為提早學習是對孩子是有利的, 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以致產生很多內在情緒問題, 就像計時炸彈一樣, 終有一天會崩潰。
筆者曾經見過一個在家長表前甚為乖巧的小六女生 , 但當母親離開後, 就會變得十分之行怪異, 如對身邊的成人信任極低, 更會口出狂言, 如甚麼把你當作人肉 ? 燒飽 , 又或者把你殺死, 更繪形繪聲地說要把別人的眼球拿出來玩弄, 而說出這話的同時咀角更露出絲絲陰深的徵笑。當筆者再了解其家庭庭背景時, 知道家庭也算富裕, 父親在內地開設廠房, 唯一是母親對其十分嚴苛, 每天八時起床就要她補習/學英文/鋼琴等, 回家後又要做功課及練琴, 更妄想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 本來下午返校時間就是她唯一可以重拾自由及放鬆的時間, 但礙於其母也是學校的家教會委員, 故此女兒也不敢在校太過放鬆, 免被老師向母親告密, 這個女孩的生活就像一條時常被拉緊的橡皮圈似的! 因此這個女孩對於身邊的成人十分不信任是不難理解, 她之所以口出狂言, 亦只是因為她並無地方可宣洩所至。
筆者能夠與大家分享 , 因為她並非筆者的個案也並非同事的個案, 否則, 就算不帶姓名也不可以把此事情向大家作任何透露, 無辦法專業守則, 保障個案私穩是必須的!大家也不想當向社工/輔導員求助後,有天在網上看見一些影射自己的內容!
另一個也可以引以為鑑的例子 , 筆者認識她時是中一, 但是個子長得十分矮小,遠看以為是一個四年級的學生, 在校的朋友只有一至兩個。筆者了解她的背景, 同樣家境富裕, 母親自小不準她參加任何要涉及體力勞動的活動及運動, 因為認為是對學習並無幫助! 所以當她上到中一時個子仍然活像四年級。另外, 父母從來就是管接管送, 總不及女兒吃點苦頭, 當乘搭校車時, 只要車子遲過十分鐘, 父親大人立即駕車接送, 更妄想乖坐交通工具, 每天早上也是包百多元的士費也不要女兒在交通工具中打轉。 一個事事也有人遷就的小女孩, 回到校舍中沒有朋友也不難理解, 因為朋友也不會像父母及家中的工人般事事聽從。筆者也但願父母早日察覺, 否則, 也唯有祝褔她永遠也是萬人之上。
話說回頭,筆者只是想向各位仁父仁母分享,每個人也會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需要, 家長若能夠配合,為子女成就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讓他的心理及生理自由發展,他日必定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發熱發亮,貢獻社會。
父母給予孩子的嫁妝,並非數之不盡的課程,唯有給予肯定的自我概念、溫暖的家、信任的世界 ,青年人才能風光地嫁出我們的社會。
後來,小姨再購置了一部小巧的麵包機。別看這部機器平平無奇,功能卻十分齊備,既可以一氣呵成,把原材料弄成麵包,亦可以只把麵粉牛奶等材料發酵,再搓成可進一步加工的麵團,十分方便。
看著孩子等待麵包烤焗時的興奮,讓我想起他們年紀再小一點時的光景。
逛商場 滋生購物慾望
好幾年前,當兒子剛剛出世、女兒學懂踏著蹣跚的腳步,我們經常在屋苑附近的商場流連。因為相比起街上的廢氣,商場實在乾淨整潔,孩子要上洗手間也較方便。而讓孩子在超級市場摸摸各式各樣的生果,讓他們嗅嗅各種果香,也是開拓他們視覺、嗅覺、觸覺感官能力的一種學習法。
可是,當孩子漸漸學懂說話,我們才驚覺,有些東西在我們不察覺的時候,已悄悄地溜進孩子的心—「買啊!買啊!」在商店的櫥窗前,孩子這句說話,敲響了警號。
商場是一個慾望的大熔爐,那裡有你生活的必需品,但我們在那裡更常花費的,卻是那些用以滿足消費意慾的商品。有時候,為求促銷,必需品也以更「優惠」的方式販賣,慾望澎湃的消費者則為了那一元半角的差價,買下大量貨品,最終卻因過期變壞而丟掉。
即使我們消費得精明,但商場文化仍是無孔不入—孩子每每只看見成品,只看見貨品在貨架舞台上演出的一刻,只看見你輕輕鬆鬆就從錢包掏出鈔票,卻看不見你是以怎樣的辛勞汗水去換取薪金,看不見食品用品背後是經過怎樣的腦力勞力,甚或背後孕育出這一切的自然世界。我們所忘記的,正是《朱子治家格言》的這一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每道工序 都要耐心等待
據說要培育孩子的EQ(情感智商),其中一個做法是讓他們的慾望延遲滿足,例如茶點雖已預備好,孩子也看見了,但別讓孩子立刻取吃,要讓他們先等一等。但我想,這方法雖能做到延遲滿足的目的,不過卻欠缺了一句「為甚麼」—食物已擺在眼前,為甚麼不能吃?為我好?為了我的EQ?甚麼EQ?我才不管……
而烤焗麵包的過程,由發酵到搓麵團,再從米白色烤至金黃色,每一個步驟都是等待,每一個工序都有看得見的用意。從日常生活的過程中學習等待,比起花費多多的情緒訓練班,你想哪一種方法對孩子的成長會更好?
成長最需要的是?
要明白幼兒每個階段的生理及心理發展特性 , 從每個幼兒的成長特性角度出發, 才能訂出合適的活動的目標, 透過擁有良好心理素質的教師帶領, 因為年紀越小的幼兒, 他 們對於身邊人非身體語言的反應特別敏銳 , 只要輕微的反應也會對他們有所影響, 錯誤的引導方法如要孩子完成一些並非他能力以內的事情, 又反者是過份簡單的活動, 亦可能導學習失去動機嚴重者更會令孩子對學習產生退縮。在恐怕的是, 很多人也認為提早學習是對孩子是有利的, 往往因此而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要。以致產生很多內在情緒問題, 就像計時炸彈一樣, 終有一天會崩潰。
筆者曾經見過一個在家長表前甚為乖巧的小六女生 , 但當母親離開後, 就會變得十分之行怪異, 如對身邊的成人信任極低, 更會口出狂言, 如甚麼把你當作人肉 ? 燒飽 , 又或者把你殺死, 更繪形繪聲地說要把別人的眼球拿出來玩弄, 而說出這話的同時咀角更露出絲絲陰深的徵笑。當筆者再了解其家庭庭背景時, 知道家庭也算富裕, 父親在內地開設廠房, 唯一是母親對其十分嚴苛, 每天八時起床就要她補習/學英文/鋼琴等, 回家後又要做功課及練琴, 更妄想可以做些自己想做的事。 本來下午返校時間就是她唯一可以重拾自由及放鬆的時間, 但礙於其母也是學校的家教會委員, 故此女兒也不敢在校太過放鬆, 免被老師向母親告密, 這個女孩的生活就像一條時常被拉緊的橡皮圈似的! 因此這個女孩對於身邊的成人十分不信任是不難理解, 她之所以口出狂言, 亦只是因為她並無地方可宣洩所至。
筆者能夠與大家分享 , 因為她並非筆者的個案也並非同事的個案, 否則, 就算不帶姓名也不可以把此事情向大家作任何透露, 無辦法專業守則, 保障個案私穩是必須的!大家也不想當向社工/輔導員求助後,有天在網上看見一些影射自己的內容!
另一個也可以引以為鑑的例子 , 筆者認識她時是中一, 但是個子長得十分矮小,遠看以為是一個四年級的學生, 在校的朋友只有一至兩個。筆者了解她的背景, 同樣家境富裕, 母親自小不準她參加任何要涉及體力勞動的活動及運動, 因為認為是對學習並無幫助! 所以當她上到中一時個子仍然活像四年級。另外, 父母從來就是管接管送, 總不及女兒吃點苦頭, 當乘搭校車時, 只要車子遲過十分鐘, 父親大人立即駕車接送, 更妄想乖坐交通工具, 每天早上也是包百多元的士費也不要女兒在交通工具中打轉。 一個事事也有人遷就的小女孩, 回到校舍中沒有朋友也不難理解, 因為朋友也不會像父母及家中的工人般事事聽從。筆者也但願父母早日察覺, 否則, 也唯有祝褔她永遠也是萬人之上。
話說回頭,筆者只是想向各位仁父仁母分享,每個人也會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需要, 家長若能夠配合,為子女成就一個安全健康的成長環境,讓他的心理及生理自由發展,他日必定可以把自己的生命發熱發亮,貢獻社會。
父母給予孩子的嫁妝,並非數之不盡的課程,唯有給予肯定的自我概念、溫暖的家、信任的世界 ,青年人才能風光地嫁出我們的社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