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幼兒的行為*
有時,幼兒會表現出生氣或沮喪的樣子,尖叫或兩腳亂踢;這種情形常出現在他想出去玩,而你因太冷或外頭下雨拒絕他時,或是他在清晨六點想吃霜淇淋,而你以健康為由不願讓他吃。雖然你都提出了合理的理由,但幼兒似乎並不這麼認為,他依然大聲哭鬧。
有時,你覺得幼兒實在太難討好了,你儘量滿足他,給他他所想要的,他不但不領情,還常常無緣無故地大哭。
有時,幼兒的情緒反復,剛剛還賴在地上打滾的孩子,不一刻鐘,又跑過來窩在你的懷裏撒嬌:又過一會兒,他又掙脫你的懷抱。繞著房子跑,大喊大叫,當你斥責他,叫他安靜時,他反而又吵得更加厲害了。

*幼兒的想法與感覺*

我覺得心裏頭有些感覺,怪怪的,有時早上醒來,我好想吃霜淇淋,讓自己“涼”一下,可是,媽媽卻拒絕了我,我不想聽她的解釋,我只知道她點燃了我心頭那點小小的不快,它“轟”地爆開來,我大吼大叫,用腳亂踢,當我這麼做之後,我覺得心裏頭好多了,鬱悶一掃而空。
有時,我不小心撞傷了自己,比方說:腳趾踢到了桌腳,外表看不出有何異樣,但我著實的痛,我大哭,希望爸爸或媽媽像小時候那樣抱抱我、哄哄我,會讓我覺得舒坦一點。
媽媽抱了我之後,我覺得好多了,又開始想到自己是個“大大的”兩歲孩子,我要離開媽媽懷裏,去跑去跳,去探索全新的世界。
有一次,媽媽說我鬧得太大聲了,她要我安靜;我從她的眼裏看到了沮喪時,我製造出大聲響,然後就感覺舒服多了,於是我製造出更大的聲響,我希望這招也對她管用。

*這有什麼意義*

對一個兩歲大的小孩而言,除了探索自己的身體,並找出自己能做的事之外,他還發現了他身體內潛伏著一種奇怪的因數—即大人所謂的“情緒”,而心裏的因素誘發他許多怪異的行為。
一個兩歲大的孩子無法明顯地說出自己的感覺,但他的確是憑感覺行事,經過多次的經驗,他會慢慢地體會到自己不同的情緒及接下來不同的行為表現,當他有這種領悟,你就可以開始教他掌握、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當孩子還未完全掌握自己的感覺時,他的表現可能相當戲劇化—不論是在強度或形式上,可能有很大的變化,你必須試著去接納他很多情緒性的反應。
而孩子不瞭解大人也有情緒,特別是自己的父母,對孩子而言,父母是無敵的;事實上,

孩子害怕你在他們面前顯露脆弱的一面,他想像不到你需要什麼,但他會嘗試一節的方式,使你恢復原來堅強的樣子。
雖然你很難從孩子那裏得到諒解與支持,這點令你不好受,但記得,兩種感情皆是合理的—你企求孩子的體諒及孩子對你的愛莫能助。

*你應該做的事*

告訴孩子關於情緒的語言
最初,讓孩子知道四種基本的情緒:喜、怒、哀、樂。當孩子笑時,告訴他:“你看!小玲笑得好開心。”然後,你也回他燦然一笑,說:“媽媽高興時,也笑得好開心。”
對著孩子做不同情緒的表情,如:生氣、高興、傷心、煩惱,一邊做,一邊教他,如果孩子對你“很生氣”的表情感到害怕,向他說明:“媽媽只是假裝的,不是真的生氣。人為什麼會生氣、發怒呢?有時是因為自己受傷了,他想把受傷的情緒趕跑,就用生氣來嚇走受傷。”

*教孩子如何表達語言*

情緒的轉變突如其來、難以掌握,但任何人都可以掌握自己的表達方式,你的孩子也不例外。
如果孩子尖叫、怒吼,甚或咆哮的方式來表達情緒,你應暫時不要理他,待他稍微平靜下來,告訴他:“如果你尖叫、咆哮,那麼我根本不瞭解你到底想要什麼;除非你用平靜的語調說出自己的需求,否則媽媽幫不上忙。”
當孩子稍微平靜下來,拉他到身旁坐下,告訴孩子:“媽媽的工作就是要照顧你,但是,如果你尖叫而不說出自己想要的東西,媽媽怎麼知道你想什麼,那媽媽就沒辦法幫你了,所以,你要用平常的語調告訴媽媽你想要什麼,那麼媽媽就可以和你一起想辦法,看看能不能讓你滿足。
然後告訴孩子:“下次如果你再尖叫、吵鬧,媽媽就會走開不理你;等你安靜下來,媽媽再過來幫你。”
立下“哭——媽媽就走;安靜——得到照顧”的規矩,有些小孩一次就懂了,有些小孩卻要經過多次的練習,但大人必須確實遵守這個模式。
當然,在一開始,你不須太嚴格,只要他稍微安靜下來,你就可以走過去哄哄他,試看看如何能幫他;一次又一次,讓孩子越來越進步,懂得用平靜的語調說出自己的想法。
有些兩歲的孩童,所能用的口語辭彙不多,你在教他不尖叫、吵鬧的同時,亦該教他一些手語或簡單的肢體語言,當他和大人之間溝通越少障礙,他越不會以吵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

*減輕自己承受的壓力*

教孩子控制情緒的首要之務是——父母也要有平穩的情緒。當你發覺自己的壓力過大,經常發脾氣時,放自己幾天假,或即使只是一、兩個小時的休息,都會讓你輕鬆不少。
找個人幫忙看孩子,去公園散散步,或看場電影。記住!做為家中的靈魂人物,你必須知道,有個快樂的主婦,才能為整個家庭帶來快樂的氣氛。

*讓孩子的情緒順其自然地發展*

你必須瞭解孩子的情緒可能會有極大的變化,而你必須盡可能固若磐石般地維持自身的穩定;你不可能故意去做些有傷孩子自然發展的事,但也不須事事迎合孩子,讓他的世界一切完美。
孩子不僅從穩定中學習,他也能從環境的變動中成長,當家中遭逢意外的變故,你只須讓孩子真正瞭解,沒有任何人做錯,倒也不須刻意粉飾太平,製造出一切完善的假像。

*告訴孩子你的需要和感覺*
當孩子讓你不高興時,告訴你的感覺,並教他怎麼做能讓情況改善;千萬別情緒化地表達自己,冷靜地對他說:“我的頭好痛。當你製造出大聲響時,我覺得很不舒服,你能安靜點嗎?謝謝你,你讓我覺得好多了。

*先向孩子道謝*
向孩子提出要求時,即使他還未開始行動,你可先向他道謝。當你這麼做時,你在鼓勵他關心別人,並達成別人的要求。
雖然要讓孩子真正學會體貼他人,至少還需三年的時間;但你在現階段對他的訓練,將使他瞭解別人和他一樣有“情緒”,這是他將來體貼別人的基礎。

*你不應該做的事*
別因孩子的情緒性表現責罰他
當孩子以你不喜歡的方式表達情緒,別責罰他或懲罰他;記住!孩子在錯誤的情緒表現中,亦能因你的反應而有所學習。
冷靜地協助孩子學習處理情緒。循循善誘需要時間與耐心,但它卻能讓孩子將來獲益匪淺。

*別利用“罪惡感”來控制孩子*
在言詞中挑起孩子的愧疚,如:“看到你做的好事。”或“你害媽媽的頭好痛。”的確能在短期內收到效果,讓孩子因自慚形穢而靜了下來。
但這種心理的傷害,絕不亞於肉休的鞭打。你會讓孩子終身畏縮不前,永遠不知道如何以別人接受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受。

*別模仿孩子錯誤的行為*
當孩子尖叫或咆哮時,別模仿孩子的樣子。有些父母以為如此能教孩子學會“將心比心”,事實上則不然,你會讓孩子印象越模糊,他不知道你到底在做什麼,也不知道能否繼續信賴你。

別因孩子不能體諒你而感到失望
事實上,對兩歲大的幼兒而言,他們除了自己以外,幾乎對一切都漠不關心;別以為這表示,他長大將成為一個缺乏社交性或同情心的人,這只是這時期的正常現象而已,待他稍長自然將學會“體諒”與“關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蛋麻 的頭像
    蛋麻

    小妙蛋の部落格~ (轉存育兒資料 99年後不再更新)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