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很多爸媽都能瞭解,寶貝基於長牙或安全感需求,會吸手指、含嘴唇;但是又擔心手髒,把細菌帶到肚子裡、吸久了影響齒列,甚至臉型發育、吸吮模樣也不甚美觀,隻好和寶寶產生手手拉鋸戰。

恆齒長出前戒除即可

吸吮是種本能,嬰兒時期的吸吮反射除了能飽餐一頓,也有助於平撫不安、焦慮的情緒。隻是每個孩子的表現方式不同,有的吸手指、含嘴唇、有的咬奶嘴、咬棉被等。根據統計,九成的寶寶會出現吸手指咬奶嘴的習慣,1歲左右便慢慢自動放棄,隻有5%~10%的人,在4歲以後還持續著。

戒除吸吮習慣並沒有最佳的時機;而從齒列發展的角度,1歲半之前吸吮對齒列、顎骨生長完全沒影響,即使吸到3歲影響也很小。但如果4歲以後還每天長時間用力吸吮,就可能造成咬合不正、上下顎或手指外觀變形等問題,也容易被同儕嘲笑形成自卑心理。

如果寶寶3歲以後、準備長恆牙之時,還每天吸吮超過6小時,爸媽就要幫忙改正這個壞習慣。

大人強勢介入 孩子更愛吸

研究證明,即使6歲仍有吸吮習慣的孩子,養成的人格和已經戒掉的並沒有顯著差別;而造成他們無法放棄這項習慣的主因,其實跟早期曾被父母強迫戒除有關;可見大人太強勢介入,反倒適得其反。

如果爸媽想藉著塗辣椒、把奶嘴丟掉等比較缺乏彈性的方法戒除的話,最好先跟寶貝妥善溝通,而不是自己打定主意實施、永不妥協。

吸奶嘴比較好?

因為手指、嘴唇「隨身攜帶」,戒除時不像把奶嘴藏起來或丟掉那麼簡單,有些爸媽看到寶貝吸手指時,反而積極主動遞上奶嘴。其實吸手指、嘴唇和咬奶嘴各有優劣,雖然奶嘴可以消毒,戒除也比較容易,但是寶貝夜半醒來找不到奶嘴安撫,可能會哭,反而影響了睡眠品質。倘若將繫繩綁在寶寶身上,雖然方便尋找,卻又可能發生繞頸意外。各有缺點,爸媽不必為了不讓寶寶吸手指而產生「棄保效應」。

6 tips 告別吸吮壞習慣

「打預防針」 自覺好習慣

大概1歲半以後,平日看到寶貝無聊吸吮時,就可以提醒他:「這樣醜醜喔!」或者「給馬麻看你漂亮的嘴唇。」讓他知道這不是個好習慣,如果不吸會更漂亮。

徵得同意 自己決定戒除

積極戒除之前,先跟寶貝商量:「你已經長大囉,很多小朋友都沒在吸,我們也不要吸了,好嗎?」先徵得他同意,甚至讓他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要戒除(譬如生日或過年)。生病初癒也是個好時機,讓寶貝瞭解:「因為你愛吃手手(或者奶嘴髒髒就放到嘴裡),所以細菌才會跑進肚子裡,害你不舒服。」

轉移焦點 爸媽安撫擁抱

寶貝之所以吸吮,通常是焦慮、無聊和瞌睡蟲召喚使然。如果是因為不安,請爸媽多安撫和擁抱;如果是無聊,就陪他盡情地玩,轉移注意力;如果是愛睏,可以跟寶寶商量:「馬麻講故事(或唱歌)給你聽,請你不要吸嘴嘴好嗎?」

獎勵和忽略 漸漸忘記吸吮

有時候爸媽太過注意,反而強化了寶貝吸吮的動機,與其專注在他的不良舉止,不如鼓勵好作為。譬如,當寶貝吸吮時間減少,或者自己努力克制吸吮的衝動時,可以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或者一張小貼紙。爸媽甚至可以讓寶寶將拿到的貼紙貼在日曆或月曆上,告訴他:「貼紙愈多,表示你愈棒!」也可以教他細數:「看,你一天比一天還棒耶!」

告別儀式 跟奶嘴正式bye-bye

戒除奶嘴或者吸毛巾的習性,還可以像跟小動物說再見一樣,舉行一個告別儀式,鄭重跟物品說881。由寶貝自己決定時間點,先跟這些物品說再見,再讓寶貝自己丟到垃圾桶裡。當寶貝又念念不忘時,可以提醒他:「你已經把它丟掉囉!」

塗抹藥物 別留下懲罰感

除了辣椒、奎寧,國外也有專門戒除的藥物。但施用前要先和寶貝溝通:「塗這個是在幫助你改正吸手手的毛病,如果你忘記了又開始吸手手,吃到辣辣的你就會想起來。」態度要溫和,不要讓寶貝覺得被懲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蛋麻 的頭像
    蛋麻

    小妙蛋の部落格~ (轉存育兒資料 99年後不再更新)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