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轉貼自媽媽寶寶)
文/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執行/林佩蓉攝影/陳炳煌 演出/林淑菁全家福
老一輩的媽媽哄寶寶睡覺時,常在嘴中輕唸著:「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暝大一尺。」不可否認的,睡眠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嬰幼兒而言,更顯得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睡眠對於寶寶的生長及發展影響十分深遠,並且無論老少,也都無時無刻受到睡眠的巨大影響。
睡眠問題有多常見?
許多文獻都報告成人及較大兒童的許多不同面向的睡眠問題,我們也可以了解睡眠疾患能夠造成相當嚴重的病症、社會功能的損失、生活品質的低下,以及直接與間接的經濟損失。
【台灣】根據主計處在民國94年調查發現,15歲以上民眾,約有24%有睡眠困擾(約500萬人)。而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指出,在6個月大到6歲之間的孩童有睡眠問題者,約在15~35%左右。
【香港】一項訪問調查1000多位育有2歲以下嬰兒的父母,結果發現近3成嬰幼兒每晚睡眠少於8小時,而嬰兒不酣睡而醒來,普遍家長認為基於發噩夢、肚餓、室溫和需要換尿片等。
【澳洲】一項針對6~12個月大嬰兒的研究指出,有36~45%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一項以上的睡眠問題。
另一項研究也指出在8~10個月時,有睡眠問題的嬰兒,成長到3~4歲時,仍然有32%幼兒有睡眠問題,其中13%為持續發生,19%為再度發生。
可見嬰幼兒時期的睡眠問題,常可以變成慢性疾病,對於孩子本身及家庭而言,都將造成可觀的負面影響,絕對不容輕忽,而必須進一步了解問題根源所在。
嬰幼兒睡眠有多重要?
【嬰兒睡眠與成長】嬰兒在睡眠中能夠恢復所消耗的體力,就像把電池再次充電一樣,而與人體生長所需最有關係的生長激素,尤其是在睡眠沉睡階段時分泌最多,嬰幼兒於睡眠時所釋出的生長激素較清醒時高達3倍或以上,有了睡眠中提供的足夠生長激素,才能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寶寶也才能健康地成長。此外,睡眠能加強釋放肌肉生長與修復的主要激素,生長激素能幫助嬰幼兒燃燒脂肪,並轉化成肌肉能量,幫助身體強化韌帶與肌腱,加強蛋白質合成等,因此睡眠與寶寶的發育成長及健康,可說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嬰兒睡眠影響認知】嬰兒睡覺時有一半的時間,腦部在進行整理、重組和認知日間接收的資料,家長常誤解嬰兒眼皮轉動,是將近睡醒的現象。提醒父母應注意寶寶的睡眠品質,切勿無謂打擾弄醒,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研究報告國外研究指出,睡眠不足的嬰兒,專注和集中力都會較差。長期睡眠不足,會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長遠更影響情緒或入學前的適應期等。
【嬰兒睡眠與免疫抵抗力】睡眠減少或被剝奪與細胞免疫力的降低有直接的關係,它將造成自然殺手免疫細胞、T-細胞與單核白血球功能的降低。
研究報告在相關的研究中也提到,若完全剝奪白老鼠的睡眠達4週,將促使其因感染而死亡。在心血管疾病的部份,睡眠減少會增加體內細胞異常分裂,引起低度發炎的C-反應蛋白增加,此種蛋白質會破壞動脈內壁,導致中風或心臟疾病。
一項研究顯示,嬰兒可在睡眠狀態下學習。
【嬰兒睡眠與學習】
研究報告芬蘭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結果指出,將微小傳感器附著在睡眠嬰兒頭部,通過所連接的監控器觀察嬰兒腦波。對嬰兒反覆播放兩個不同的母音"X"和"一",並分析這些聲音在嬰兒大腦中激發的信號。在隔日發現,收聽聲音信號時間比較長的嬰兒可以對兩個不同的母音做出不同的反應,也就是說," X "可以激發一種腦波,而"一"則激發另一種腦波。這表明長時間反覆聽取聲音的嬰兒學會了區分兩種不同的聲音。
研究結論認為,嬰兒睡眠並不僅為了休息,而可刺激大腦的不同部位,對於學習非常重要。在學習方面,認知功能的維持與記憶力的發展,和睡眠也有直接的關係,而學習能力的產生建立在良好記憶力的維持。
亞洲5大都市兒童睡眠調查
一份由台北教育大學幼教系主導的跨國性兒童睡眠報告顯示,台北市的幼兒與東京、北京、上海、首爾4都市的幼兒相較,台北市幼兒平均就寢時間最晚,而睡眠時間又是最少。而東京兒童平均睡眠時間為10小時6分鐘,是5大都市中唯一超過10小時的。相較之下,台北的幼兒生活作息最不正常,也有缺乏戶外活動的傾向,因此,報告結論中建議,發育中的幼兒至少要睡滿10個小時,應該注意儘量讓幼兒作息正常,以免影響幼兒健康。其實兒童身高與生長激素的分泌有重要關係,人只有在深睡時才會分泌生長激素,一般在晚上10點到凌晨1點是分泌的高峰期,生長激素能促進骨骼、肌肉、內臟和結締組織的生長發育,如果分泌過少,會造成身材矮小、發育不良的情形。
不同年齡嬰幼兒所需睡眠時數不同
一般而言,新生兒出生6週大時,最長的睡眠時期會在晚間出現,至於醒著最長的時期,在3個月大時仍不一定出現在白天,但到4~5個月大就會在白天出現最長的醒著時期。依國外的統計人類所需睡眠時間資料如下表:
時期 每天睡眠時間(小時) 其中白天睡眠時間(小時)
新生兒 16~18 5~6
1~2個月大 14~16 4~5
3~5個月大 13~15 2~3
6~12個月大 11~13 5~6
1~2歲大 10~12 2
3~5歲大 9~11 1
6~13 8~10
成人 7~8
為什麼嬰兒要睡這麼久?
出生不久的嬰兒,在1天之中約有70%的時間是在睡眠狀態(約16~18小時),只有2~3個小時的時間,是清醒的、不活動但注意外界的狀態。在新生兒睡眠的時間中,有一半是處於所謂「動眼期睡眠」的狀態,大約6個月大時,動眼期睡眠的比例可以降到25%~30%左右。為什麼嬰兒需要如此多的時間用於睡眠,學者們提出幾個看法如下:
1.有些發展學者認為,新生兒之所以需要花許多時間在動眼期睡眠階段,因為可以提供新生兒充分的內在刺激,使其神經系統發展逐漸成熟。如果在新生兒清醒時,給予許多有趣的視覺刺激,會使得新生兒在睡眠時間中,動眼期睡眠階段的比例降低。
2.動眼期睡眠佔嬰兒睡眠時間的比例,在嬰兒6個月大的時候明顯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此時嬰兒的大腦迅速發展成熟,嬰兒逐漸警覺、注意到外界的刺激,因此不再需要那麼多動眼期睡眠狀態的刺激。
3.除非神經系統有已知的不正常,嬰兒發生無法建立正常規律睡眠的比例只有極少數。一個跟睡眠異常有關,且造成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嬰兒猝死症,至今原因尚未清楚。
4.嬰兒覺醒狀態的時間:嬰兒在一天當中的覺醒狀態可以分為6種,包括:
狀態一:正常睡眠8~9小時。
狀態二:反常睡眠8~9小時。
狀態三:恍惚而有睡意0.5~3小時。
狀態四:清醒但不活動2~3小時。
狀態五:清醒而有活動1~3 小時。
狀態六:哭鬧1~3小時。
5類型‧不睡覺的寶寶
相信每一位身為人母的女性,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吃得飽、睡得好、長得快。但是當夜晚來臨或在午夜夢迴時,搖哄寶寶上床時,卻常常發現根本不是如此這般容易輕鬆,小不點兒根本不願就範乖乖地入睡。以往把這些半夜不易安睡的寶寶稱為磨娘精型,但是真的有很多如此類型寶寶嗎?又真的只有這種睡眠問題的類型嗎?在筆者的健兒門診經驗中,至少有5種常見型式可稱為常見的嬰幼兒睡眠問題表現。
1. 不到午夜不上床型:晚睡與拒絕入睡。
2. 晚上愛磨蹭翻滾型:不易安穩入睡。
3. 整夜不停打鼾型:即真正睡眠障礙。
4. 常在睡眠中咳嗽哭醒型:常因鼻涕倒流引起者。
5. 半夜啼哭不止的磨娘精型:典型的夜間驚醒。
有這些寶寶睡眠困擾的媽媽們,十之八九都表現出擔心憂慮,沮喪而不知所措,更糟的是常常連自己、甚至家人的睡眠也大受影響。
文/長庚兒童醫院新生兒科主治醫師周怡宏執行/林佩蓉攝影/陳炳煌 演出/林淑菁全家福
老一輩的媽媽哄寶寶睡覺時,常在嘴中輕唸著:「嬰仔嬰嬰睏,一暝大一寸;嬰仔嬰嬰惜,一暝大一尺。」不可否認的,睡眠是人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對於正在成長中的嬰幼兒而言,更顯得十分重要而不可或缺,睡眠對於寶寶的生長及發展影響十分深遠,並且無論老少,也都無時無刻受到睡眠的巨大影響。
睡眠問題有多常見?
許多文獻都報告成人及較大兒童的許多不同面向的睡眠問題,我們也可以了解睡眠疾患能夠造成相當嚴重的病症、社會功能的損失、生活品質的低下,以及直接與間接的經濟損失。
【台灣】根據主計處在民國94年調查發現,15歲以上民眾,約有24%有睡眠困擾(約500萬人)。而根據國內外研究報告指出,在6個月大到6歲之間的孩童有睡眠問題者,約在15~35%左右。
【香港】一項訪問調查1000多位育有2歲以下嬰兒的父母,結果發現近3成嬰幼兒每晚睡眠少於8小時,而嬰兒不酣睡而醒來,普遍家長認為基於發噩夢、肚餓、室溫和需要換尿片等。
【澳洲】一項針對6~12個月大嬰兒的研究指出,有36~45%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有一項以上的睡眠問題。
另一項研究也指出在8~10個月時,有睡眠問題的嬰兒,成長到3~4歲時,仍然有32%幼兒有睡眠問題,其中13%為持續發生,19%為再度發生。
可見嬰幼兒時期的睡眠問題,常可以變成慢性疾病,對於孩子本身及家庭而言,都將造成可觀的負面影響,絕對不容輕忽,而必須進一步了解問題根源所在。
嬰幼兒睡眠有多重要?
【嬰兒睡眠與成長】嬰兒在睡眠中能夠恢復所消耗的體力,就像把電池再次充電一樣,而與人體生長所需最有關係的生長激素,尤其是在睡眠沉睡階段時分泌最多,嬰幼兒於睡眠時所釋出的生長激素較清醒時高達3倍或以上,有了睡眠中提供的足夠生長激素,才能促進神經系統和腦部發育,寶寶也才能健康地成長。此外,睡眠能加強釋放肌肉生長與修復的主要激素,生長激素能幫助嬰幼兒燃燒脂肪,並轉化成肌肉能量,幫助身體強化韌帶與肌腱,加強蛋白質合成等,因此睡眠與寶寶的發育成長及健康,可說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
【嬰兒睡眠影響認知】嬰兒睡覺時有一半的時間,腦部在進行整理、重組和認知日間接收的資料,家長常誤解嬰兒眼皮轉動,是將近睡醒的現象。提醒父母應注意寶寶的睡眠品質,切勿無謂打擾弄醒,以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研究報告國外研究指出,睡眠不足的嬰兒,專注和集中力都會較差。長期睡眠不足,會對外界事物失去興趣,長遠更影響情緒或入學前的適應期等。
【嬰兒睡眠與免疫抵抗力】睡眠減少或被剝奪與細胞免疫力的降低有直接的關係,它將造成自然殺手免疫細胞、T-細胞與單核白血球功能的降低。
研究報告在相關的研究中也提到,若完全剝奪白老鼠的睡眠達4週,將促使其因感染而死亡。在心血管疾病的部份,睡眠減少會增加體內細胞異常分裂,引起低度發炎的C-反應蛋白增加,此種蛋白質會破壞動脈內壁,導致中風或心臟疾病。
一項研究顯示,嬰兒可在睡眠狀態下學習。
【嬰兒睡眠與學習】
研究報告芬蘭科學家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研究結果指出,將微小傳感器附著在睡眠嬰兒頭部,通過所連接的監控器觀察嬰兒腦波。對嬰兒反覆播放兩個不同的母音"X"和"一",並分析這些聲音在嬰兒大腦中激發的信號。在隔日發現,收聽聲音信號時間比較長的嬰兒可以對兩個不同的母音做出不同的反應,也就是說," X "可以激發一種腦波,而"一"則激發另一種腦波。這表明長時間反覆聽取聲音的嬰兒學會了區分兩種不同的聲音。
研究結論認為,嬰兒睡眠並不僅為了休息,而可刺激大腦的不同部位,對於學習非常重要。在學習方面,認知功能的維持與記憶力的發展,和睡眠也有直接的關係,而學習能力的產生建立在良好記憶力的維持。
亞洲5大都市兒童睡眠調查
一份由台北教育大學幼教系主導的跨國性兒童睡眠報告顯示,台北市的幼兒與東京、北京、上海、首爾4都市的幼兒相較,台北市幼兒平均就寢時間最晚,而睡眠時間又是最少。而東京兒童平均睡眠時間為10小時6分鐘,是5大都市中唯一超過10小時的。相較之下,台北的幼兒生活作息最不正常,也有缺乏戶外活動的傾向,因此,報告結論中建議,發育中的幼兒至少要睡滿10個小時,應該注意儘量讓幼兒作息正常,以免影響幼兒健康。其實兒童身高與生長激素的分泌有重要關係,人只有在深睡時才會分泌生長激素,一般在晚上10點到凌晨1點是分泌的高峰期,生長激素能促進骨骼、肌肉、內臟和結締組織的生長發育,如果分泌過少,會造成身材矮小、發育不良的情形。
不同年齡嬰幼兒所需睡眠時數不同
一般而言,新生兒出生6週大時,最長的睡眠時期會在晚間出現,至於醒著最長的時期,在3個月大時仍不一定出現在白天,但到4~5個月大就會在白天出現最長的醒著時期。依國外的統計人類所需睡眠時間資料如下表:
時期 每天睡眠時間(小時) 其中白天睡眠時間(小時)
新生兒 16~18 5~6
1~2個月大 14~16 4~5
3~5個月大 13~15 2~3
6~12個月大 11~13 5~6
1~2歲大 10~12 2
3~5歲大 9~11 1
6~13 8~10
成人 7~8
為什麼嬰兒要睡這麼久?
出生不久的嬰兒,在1天之中約有70%的時間是在睡眠狀態(約16~18小時),只有2~3個小時的時間,是清醒的、不活動但注意外界的狀態。在新生兒睡眠的時間中,有一半是處於所謂「動眼期睡眠」的狀態,大約6個月大時,動眼期睡眠的比例可以降到25%~30%左右。為什麼嬰兒需要如此多的時間用於睡眠,學者們提出幾個看法如下:
1.有些發展學者認為,新生兒之所以需要花許多時間在動眼期睡眠階段,因為可以提供新生兒充分的內在刺激,使其神經系統發展逐漸成熟。如果在新生兒清醒時,給予許多有趣的視覺刺激,會使得新生兒在睡眠時間中,動眼期睡眠階段的比例降低。
2.動眼期睡眠佔嬰兒睡眠時間的比例,在嬰兒6個月大的時候明顯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此時嬰兒的大腦迅速發展成熟,嬰兒逐漸警覺、注意到外界的刺激,因此不再需要那麼多動眼期睡眠狀態的刺激。
3.除非神經系統有已知的不正常,嬰兒發生無法建立正常規律睡眠的比例只有極少數。一個跟睡眠異常有關,且造成嬰兒死亡的主要原因~嬰兒猝死症,至今原因尚未清楚。
4.嬰兒覺醒狀態的時間:嬰兒在一天當中的覺醒狀態可以分為6種,包括:
狀態一:正常睡眠8~9小時。
狀態二:反常睡眠8~9小時。
狀態三:恍惚而有睡意0.5~3小時。
狀態四:清醒但不活動2~3小時。
狀態五:清醒而有活動1~3 小時。
狀態六:哭鬧1~3小時。
5類型‧不睡覺的寶寶
相信每一位身為人母的女性,都希望自己的寶寶能夠吃得飽、睡得好、長得快。但是當夜晚來臨或在午夜夢迴時,搖哄寶寶上床時,卻常常發現根本不是如此這般容易輕鬆,小不點兒根本不願就範乖乖地入睡。以往把這些半夜不易安睡的寶寶稱為磨娘精型,但是真的有很多如此類型寶寶嗎?又真的只有這種睡眠問題的類型嗎?在筆者的健兒門診經驗中,至少有5種常見型式可稱為常見的嬰幼兒睡眠問題表現。
1. 不到午夜不上床型:晚睡與拒絕入睡。
2. 晚上愛磨蹭翻滾型:不易安穩入睡。
3. 整夜不停打鼾型:即真正睡眠障礙。
4. 常在睡眠中咳嗽哭醒型:常因鼻涕倒流引起者。
5. 半夜啼哭不止的磨娘精型:典型的夜間驚醒。
有這些寶寶睡眠困擾的媽媽們,十之八九都表現出擔心憂慮,沮喪而不知所措,更糟的是常常連自己、甚至家人的睡眠也大受影響。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