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決定寶寶大腦發展的決不僅僅是基因,而是遺傳和環境作用的結果。所有寶寶身邊的環境,他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感覺到的都無一例外在塑造著寶寶的大腦,這些最終又決定了寶寶成年後的學習、思考和行爲的方式。

  對于媽媽來說,究竟怎樣才能培養出一個健康、快樂、自信而又有能力的寶寶呢?

  1 不要吝啬你對寶寶的愛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蛋拔跟蛋麻的同學轉寄來這篇文章,心裡直覺的應該分享出去。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一般人聽到CPR就想到口對口人工呼吸,現在沒這麼複雜了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章出處】早產兒基金會http://www.pbf.org.tw
0~6歲的孩子他們是從『遊戲』、從『玩』來接觸這個世界的所有事物,進而藉著玩具來學習,因此玩具的選擇很重要。什麼玩具可以讓孩子玩了又玩,不會被丟角落被遺忘?
*最好的玩具是可以給人邊玩邊學習的。因為孩子學東西就像海綿一樣,給他什麼就接受什麼。玩會使他們發現、吸收和組合有關自己和周圍世界的資料。

*好的玩具是安全的。2歲前的玩具,最好是沒有銳利的邊、沒有會掉的油漆、沒有可以拆散的小零件。2歲後可以是組合式的玩具較好。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兒童正常的發展時期
*嬰兒感覺動作期的認知發展中之第五個階段
(1) 第一、二階段:是出生後至4個月之間,以反射動作和簡單的肢體活動為主。
(2) 第三、四階段:是4~12個月之間,嬰幼兒的注意力開始轉移到外界的東西上,且開始運用過去的經驗來探索其他情境。
(3) 第五階段:1歲~1歲半,這階段的幼兒喜歡不斷用嘗試錯誤的方法來探索環境。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好文:失敗有獎~是一篇非常值得閱讀的文章
作者:劉濟榮 收錄在《家有中等生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25862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年4月2日小蛋午睡剛起床的樣子…

小蛋你有好幾次紀錄,就是晚上洗完澡後在床上尿尿的紀錄,害拔拔得馬上幫你換床單,只是拔拔在換床單,你也不需要太興奮了,拔拔要忙東忙西,可不是在跟玩…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


這是2009年4月10日小蛋在圖書館親子室看巧虎影片的樣子..


小蛋你今天已經滿1歲9個月又1天了,拔拔麻麻好像很久沒有來好好紀錄你的生活…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6) 人氣()

AN ORAL EXAMINATION FOR APPLICATION JOB - 求職應徵英語面談會話


{Questions}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數千張填色圖,如灰姑娘、愛麗絲、米老鼠、唐老鴨、美人魚、阿拉丁、飛天小女警、小鹿斑比、芭比娃娃、加菲貓、花木蘭、湯姆傑瑞等等,圖像整理分類,動物,卡通等,大部分是黑與白,但有些已經有顏色、可打印,使您的孩子可以填色,一定會讓您的寶寶愛不釋手。
http://www.xun6.com/file/a030c1ab2/兒童卡通填色圖.part01.rar.html
http://www.xun6.com/file/86bcaeb62/兒童卡通填色圖.part02.rar.html
http://www.xun6.com/file/fbf168352/兒童卡通填色圖.part03.rar.html
http://www.xun6.com/file/f3defa812/兒童卡通填色圖.part04.rar.html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9.04.11(星期六),小蛋1Y8m28d大,第2次去動物園玩~~~~ (小蛋第1次去動物園是在2008.10.05,小蛋1Y2m21d大)。

這天台北天氣豔陽高照,適合帶小蛋到戶外走走…(其實小蛋每天都要到蛋家附近的公園、圖書館玩一整天)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7) 人氣()

3-4歲的兒童,大腦結構基本形成,是智能發展的關鍵時期。運用故事、看圖認物、看圖說話、智力遊戲、數學遊戲、兒歌、古詩、謎語、繞口令、紙偶劇、歌曲、手工、繪畫等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利用每天半小時的訓練,發展兒童的語言表達力、注意力、記憶力、觀察力、想像力和思考力。藉由各種遊戲,讓孩子活動小肌肉,開動小腦筋,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得到語言、文學、數學、常識的啟蒙知識。培養孩子獨立思維和敢於自己動手的能力以及準確、流暢的語言表達能力,為孩子進入學齡期打下堅實的學習基礎。
1. 故事:反覆說故事的同時,一步步地向孩子發問,引導孩子記住故事情節,會複述其中的簡單內容,從故事中擷取認知記憶以及培養孩童的順序邏輯概念。

2. 看圖認物:本書提供的看圖認物,大多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所能見到的事物。認識這些事物還要靠媽媽平時利用一切機會交他認識常見的實物。在認物的同時,媽媽還要向孩子適當介紹事物的相關知識,擴大他的視野。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今的父母對寶寶的期望值越來越高,盡其所能對寶寶進行早期才藝教育。才藝教育的種類有很多,如鋼琴、小提琴、體育、武術、唱歌、舞蹈、棋類、繪畫、書法、數學、英語等。才藝教育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在0~12歲孩子中的普及教育,一種是以幼兒為主進行的教育。

讓寶寶接受才藝教育,除了要考慮其年齡、興趣、健康程度、適應性、經濟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請什麽樣的老師,用什麽樣的教育理論和教材指導寶寶最合適,都必須認真考慮再作決定。當然,如果寶寶有興趣,健康狀況良好,經濟條件又允許,盡可能地讓寶寶多體驗生活是件好事。值得注意的是,最佳才藝教育時期應該不宜過早,不宜過遲,是寶寶興趣最濃、最興奮的時候。

測一測寶寶有無特殊才能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 今日,我先由三歲(四歲、五歲、六歲逐階段)兒童的手部體能發展特徵講起:兒童手部小肌肉的發展較遲,所以,慢慢幫助兒童做手部、手指及關節運動,盡量從旁協助兒童使用叉、匙自行進食,亦希望協助他自己穿衣脫衣,解開或扣上容易操作的扣子,繼而穿脫不用繫鞋帶的鞋子。教導他們運用粗蠟筆模仿繪畫圓圈和十字,繪畫時,開始教導用手指執筆,能用手接到一個拋向他的大球,能用剪刀(膠)剪紙條(家長協助),能用手指搽膠水,嘗試填顏色,但大多只能胡亂地把顏色塗上。第二集講三歲兒童寫字前訓練方法。

(二)我們不應期望三歲兒童能夠寫字。在要求書寫前,須先培養其學寫字的能力,通過下列活動,訓練他們寫字前的技巧:
(1) 肌肉的運用:有關的活動包括砌積木或膠塊、拚圖、搓粉糰、穿線、按瓶口的大小配上不同的瓶蓋、拾黃豆、綠豆及芝麻、玩沙(家長陪同)、繪圖的堆砌、拚砌及鑲嵌等。
(2) 手眼的協調:有關的活動包括穿吸管、用手或匙羹將大小不同的豆放入一個大盒內、拍球、打彈子、填色、剪貼、玩迷宮、將膠圈輪流滾出及接回等。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目前依規定幼稚園可招收四~六歲的幼兒,托兒所可招收二~六歲的幼兒,但這並不表示幼兒只要滿兩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托兒所、滿四歲就應該或就適合上幼稚園。

原則上只要在上小學之前,讓滿五歲的孩子能至少有一年學前教育的生活就可以了。畢竟,上幼稚園可幫助孩子從家庭過渡到更大團體的國小學校生活,不過,在以下兩種情況下,可以考慮讓孩子在五歲之前入學:
1. 父母親或照顧者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孩子、啟發孩子,想藉由選擇較優質的幼稚園,由專業的老師負責照顧與教育,這當然也是不錯的決定。
2. 孩子各方面發展蠻成熟的,主動表達想要跟哥哥姊姊一樣去上學,或老是吵著大人要陪他玩玩具,就表示他有社會性需求,可以考慮讓他早點去上學了。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進入幼稚園或托兒所,孩子即開始團體生活,老師要同時照顧很多個小孩,想協助孩子降低上學後的的挫折感、更快適應學校生活,專家建議家長在孩子在上學前,先培養下面四種能力─表達自己的需求、基本生活自理、具備半天活動的體力、能適度控制自己情緒…

在家中,大人與小孩的比例通常是一:一或一:二,但是在幼稚園或托兒所,大人與小孩的比例不太可能如此,一定是一個大人要照顧很多個小孩,兩者的照顧條件大不同。所以如果孩子在上學前已經具備一些基本能力,可降低孩子的挫折感,協助孩子更快適應團體生活。這些能力包括:

1.能聽懂指令、表達需求――孩子能夠聽懂大人的指令,例如:「把玩具收好」、「去喝水、尿尿」;也能清楚表達自己的需求,例如:「我想尿尿」、「我肚子好餓」、「我肚子痛」等。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相信很多父母在照顧初生寶寶的時候,都經歷過一段捱更抵夜的日子,每天「餵奶、掃風、換尿片」的工序周而復始地重複多遍,令人身心疲累。

尤其是最初3至4個星期,吃母乳的寶寶也特別需要頻密地吃奶,或許每天需要吃奶8至12次,常常好像吃完不久,又很快再需要吃似的!為什麼會有此現象呢?是否媽媽的奶量不足夠?是否媽媽的奶太稀?還是因為媽媽的營養不夠呢?

哺乳類餵哺模式各不同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幼兒容易發燒?
一、因為其大腦內的體溫調節中樞較不成熟,所以對體溫的控制力較弱。
二、本身對病毒及細菌的抵抗力較差,防禦陣線薄弱,因此很容易在事先一點徵兆都沒有的情況下,就直接病毒素侵犯到體溫中樞而高燒起來了。
為什麼會發燒?
人體內各種功能及活動的進行,最適宜的溫度範圍大約是攝氏36.5度至37.5度,所以平均而論,正常的體溫認為是37度左右。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摘錄自《2歲幼兒如何教不抓狂》‧佐藤真子著 世茂出版社出版

一提到2歲的幼兒,你會想到甚麼呢?「凡事都要自己來.…..」、「甚麼都說不喜歡.…..」但是做起事來卻又笨手笨腳,一定要大人在一旁守候。的確,2歲的幼兒正是這麼一個麻煩的年齡!他們的心理層面已有迅速的發展,但仍限於一個自己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混亂、掙扎期。

或許有些父母也曾因為照顧2歲幼兒,碰上許多頭痛問題深感困擾,甚至有「置之不理」之感,讓自己也陷入「凡事皆不順心」的煩躁期。雖然有句話說:「如果孩子是2歲,那父母親也是2歲。」但唯有深入「獨立期」的幼兒的內心世界,有耐性地守護著孩子,才能讓親子在各方面一起進步與發展。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家中剛升幼稚園的孩子喜歡聽我講故事,據悉有不少家長愛以說故事為媒介,提升小朋友的英語能力,但我的英文不大好,適宜利用這個方式培養孩子嗎?此外用英語說故事,孩子未必句句明白,要用中文解釋嗎?

為孩子打好英語基礎,不少家長覺得無從入手。若干父母每日向子女說英語故事,不但是親子妙方,也是學習語言的基本訓練。因為語言學習模式包括聽、講、讀和寫,可是現在的孩子,學英文有點本末倒置,普遍從最難的部分「寫」開始,孩子不易適應。相反,說故事既能引起小朋友的興趣,也是從訓練孩子聆聽的英文能力開始,我認為在愉快及輕鬆下吸收英語,對學習事半功倍。聆聽故事的好處是潛移默化,小朋友在不知不覺中學習。例如跳躍(jump)是生字,家長連續說它三次,既有動感亦強化記憶。比方形容又高又大(bigandstrong)大可以身體語言和加重語氣來表達;或者解釋羊角(horn)是甚麼,不妨利用手勢、動作表示。

可以邊學邊教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中和市「守護小樹苗」幼兒完成常規疫苗接種獎勵2000元禮券
符合條件的爸爸媽媽要去申請......

※獎勵對象及申請資格:
1.設籍中和市滿6個月且為95年3 月 1日以後出生之幼兒,並完成兒童健康手冊所規定「出生24小時內至出生滿2年3個月」的常規預防接種時程紀錄。

蛋麻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